2018年4月10日星期二

中就是無過無不及的意思,庸就是平常的意思

  孔子的觀念的中心是“仁”。“仁”這一個字,在較古的文籍裏,大概只是禮儀周備或多才多藝的意思。孔子把它的意義變更了。孔子的所謂“仁”,有廣狹兩種定義:狹義的“仁”就是同情心,廣義的“仁”則包括一切的道德,就是指完善的人格。所以孔子的倫理觀念是以同情心為基礎而推到一切的道德上的。但是單說一個“仁”,不大容易使人領會;孔子所提出的較具體的道德名詞是“忠恕”。忠就是把心放在當中,誠懇待人的意思。恕就是推己之心以及人,寬容待人的意思。據他自己的解釋:自己想要立身聞世,同時也要使他人能夠立身聞世,這便是所謂“仁”;其實這也就是“忠恕”。忠恕合起來,便是仁的根本。他又曾對他的學生說:“我的道理是以一件原則貫通一切的。”據他學生曾參的解說,這一件原則便是忠恕,可見孔子是以忠恕貫穿一切的。
  育孩子的英語選擇迪士尼美語 好唔好?只需要通過過程就知道有沒有效果
  孔子又在許多道德條目中發現出一個抽象的原理,那便是所謂“中庸”。中就是無過無不及的意思,庸就是平常的意思。只要事事合乎中庸,便是事事合乎道德;所以中庸也就是仁的異名。
  孔子所懸想的最完全的人格,是仁、智、勇三德合一的人格。以健全的智識和不怕的勇氣去推行那同情心的道德,這就是完人了。
  許多家長都想小朋友學好英文,面對坊間零散教材,不知從何入手?已經有過百萬名兒童使用,以歌曲、圖書、學習卡、點讀筆等工具
  孔子的倫理思想雖然影響於後世很深,但統是平常的道理,沒有什么很深刻的見解。他本是一位教育家,所以他貢獻最大的倒是教育學說。他首先研究人性,以為人性本來是相近的,只因習慣的不同而分歧了;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為環境所改變的。因此,他以為大多數的人都可用教育熏陶成好人。他把人類分成上、中、下三等,以為中人以上可以同他說高深的道理,中人以下便不能這樣了。他有了這種觀念,所以主張因人施教,補偏救弊。他又以為研究學問應該從粗淺的起,然後循序進入高深;先要博學多識,然後加以貫通。他教人學習與思想並重,學而不思便無所得,思而不學便危險了。他因為教人思,所以他所主張的教育方式是領導的、啟發的,而不是強制的和灌入的,這與現在的教育的主張大致相同。
  協助年幼的幼兒在學前 教育 課程 指引中學習必須的技能,讓他們更愉快、順利地到幼稚園學習。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項目(IB PYP)課程以探究為基礎,它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閱讀及書寫計劃(TCRWP)互相支持,這強大的語文計劃能培養學生成為一位熱愛且富技巧的小讀者、小作家和探索者
  他的政治思想,便比較是守舊的了。他主張維持封建時代的制度,提出一個正名的口號,要叫君臣父子們都依著原來的身份去做應做的事。上下有序,貴賤有等,才是治世的正常狀態;如果上下貴賤失了次序,那便是末世的紊亂模樣了。政治的目的,便是要把失序的紊亂模樣改變成為有序的正常狀態。
  但是,他的政治觀念也有較新的地方:他反對當時的“道之(民)以政,齊之以刑”的政治,而主張“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”的辦法。“德”和“禮”的下及庶民,便是他提倡成的。他又主張一種感化政治,要在上位的人持躬以正,用正道去感化人民。他曾把風和草比擬統治階級的君子和被治階級的小人,他說:“君子好比是風,小人好比是草,草是跟著風傾倒的!”這種主義似乎是把封建時代的家族政治“烏托邦”化了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